奇缘风华文学网>玄幻奇幻>全音阶狂潮 > 第一三零二章 换方法
    杨景行走到琴边,可这次他都没坐下,很不尊重地站着把作品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先弹了两个小节,然后大放厥词“听起来很平常,甚至乏味,每个人都可以弹出这样的动机和主题,我们看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这个和声……这个级进……这个装饰音……都是对动机的延续,但是显得如此小心,不够彻底也不够明确。”

    听众们纷纷点头,这个他们都知道,至少也听得懂。

    “在贝多芬之前谁这么干过?”讲座人像是不再需要意见和互动甚至不再信任听众了,自己抓紧回答“我想起巴赫和海顿……”

    讲座人又顺势弹起巴赫和海顿,听众们都没机会发表不同意见。

    又弹了几个小节后,杨景行变得更加自说自话“类似的手段,非常不同的音乐效果,为什么,因为贝多芬的主题。再听这个半终止……半终止之后的扩展……扩张后的变格终止,普通吧,但是乐曲这里的音乐色彩已经不再普通,贝多芬是怎么做到的?”

    学生们依然不帮忙,继续看着。

    杨景行做试验“如果更改主题的一个音,像这样,似乎改变并不大,但是呈示部会发生什么呢……”

    才听了讲座人的改编两个小节,已经有学生开始笑了,分明滑稽嘛。

    杨景行要说的是“那么的怎么做之间是有联系的,这让我们可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技术有为什么,灵感同样有为什么……”

    接下来讲座人也不演示了,开始一通瞎扯,有时候装装样子问听众的看法和意见也只是他自己为了承上启下,杨景行并没真给听众发表看法的机会。

    好像也没出现听众想要说点什么,柯蒂斯毕竟是个偏重培养独奏的学校,学生大多对音乐学音乐史和作曲技术理论并没那么深入的了解,所以讲座人那举一反三的发散还是挺能唬人的。

    杨景行还越讲越快,就一个倒影手法他能在两三分钟的时间里列举出六位作曲家的十几件作品,还分别点明同样手段作用的不同对象以及达成目的。

    听众们尤其是学生都越来越艰难了,他们大多只能望着台上发呆,点头都懒得点了。作笔记的几位也没刚开始那样讲究了,开始胡写乱画。

    约莫用了二十来分钟时间,杨景行终于把《热情奏鸣曲》的创作梳理了一遍,他说得更多的其实是源于作品的发散思考,就还不至于毫无新意。

    杨景行关于热情奏鸣曲的总结是“……贝多芬所做的没有一项是他独有的技能,但是他成功让作品成为独一无二,因为他更好的知道怎么做,这其中几乎不包含运气。有时候碰运气是最乐意的选择,但是好运气比才华和实干难太多了。”

    鸡汤又起作用,听众明显被激励了,纷纷热烈鼓掌并变严肃为振奋。

    杨景行不能无视那个不鼓掌而把手举得老高显得很焦虑的金发女生“请说。”

    女生还站起来了,把姿势调整端正得有点做作,摆出一副在浦音肯定会被戳断脊梁骨的夸张欢悦表情,说话也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如“非常感谢你,杨先生,我叫卡洛琳,卡洛琳斯特林,我拉大提琴。非常欢迎你来到柯蒂斯也十分荣幸能见到你本人,衷心希望你在这里度过愉快时光。”

    “谢谢。”杨景行静观其变。

    金发女生再调整状态,看上去更激动了却又难以启齿“杨先生,我想……如果你能对这首钢琴奏鸣曲做一些演奏方面的讲解,肯定会让今天更令人难忘更激动人心,让这个星期天更完美!”说完了还继续不好意思着,显得多腼腆多怕生。